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三軍聯合演訓之癡心絕對
夜晚屏東落山風是刺骨的,很冷,真的很他媽的冷。
.................
............
.......
======================================================
"三軍聯合演訓",
位置座落在我的部隊回憶錄中台灣的最南邊,
一個長達三個月,且其中不得休假的實兵演練任務。
搭配此MV觀賞,風味更佳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教養文章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 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終生有很大的影響,許多不健全的家庭所長大的孩子,除了少數個案能夠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外,其餘的,如同我們所知,成為社會上的不定時炸彈。
以現今台灣的多元化社會來看,許多的單親家庭或是年輕的家庭,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並不重視,也為台灣未來的社會帶來了許多的隱憂。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
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
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
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
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無論哪個國家,孩子們的家庭教育將會反映出其國家未來的發展,並不是越是高科技高文明的國家,其孩子的教育就比較成功,而是在於民族的文化與習慣上。
以下我想以台灣作為我評論的要點,而非外國。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標準的台灣傳統教育孩子的方式,通常發生在有所謂"不打成器"的台灣家庭當中,在台灣早期,這樣的教育方式並無其他問題,因為當時民風純樸,思想單純,機乎所有的台灣孩子都是經由這樣的教育過來了,同學之間並無其他比較。但是,以台灣目前多元化發展的社會來看,這樣的教育已經成為過去式,孩子們所接觸到的東西比從前的小孩多很多,腦子裡面的想法也與以往的不同。
換言之,從前的小孩比較早熟,這邊的早熟指的是對於自己的責任、自己家庭的責任等,而不是對於新資訊的吸收與新的看法。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以台灣目前的社會來說,這是標準的"寵"小孩的作法,因為台灣少子化的出現,家庭的教育也會以小孩為核心,這樣會造成小孩的自我中心觀念,會認為全世界就是應該繞著他打轉,一但遇到挫折,則很容易產生反社會現象或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破壞性想法與行為。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還記得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子哭甚麼哭!!"這樣的教育,孩子也是人,一但壓抑小孩的情感表現,則會嚴重的壓抑了小孩的自我表現與創造能力,使得孩子們退縮或是以其他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影響對於孩子日後的發展。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否定孩子,對於孩子犯錯先是給予全盤否定,而不給予溝通,容易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給孩子"我就是壞小孩"的印象,久而久之則容易使孩子放棄自我。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別在孩子們最需要家庭的協助與關心時,再度的落井下石,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同時(即使是孩子犯錯在先),先給予幫助,而後溝通,這才是教育的不二法門。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孩子的負面情緒無論有多少,都千萬不要再度給其更多的外界負面情緒,別跟小孩鬧脾氣,也許,孩子們只是需要大人的關心而已,當孩子們犯錯時,要的是開導,而不是責難。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孩子們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其界線,一昧的希望孩子們能夠更好,卻無法給予適時的安慰與幫助,日子久了,孩子會產生"限制自己能力發展"的負面想法或是"逃避本身所應該可以承受的責任",相信除了勉勵與鼓勵之外,提供幫助並且與其溝通會是更好的方法。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現代家庭的標準作法,因為過度的寵愛孩子,所以不希望孩子受到傷害。但是,如同上述例子,孩子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跌倒了,該承受責任與痛楚的就是孩子,必須讓孩子了解到這樣的想法,沒有人一生中不會犯錯,別將自己的錯誤歸咎於他人,讓孩子們勇敢,就是讓它承受自己的挫折。
轉貼於此部落格版主的信箱 黑色字體為原文,藍色為作者的想法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經典老歌~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
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
作詞:許常德 作曲:游鴻明
盼不到我愛的人 我知道我願意再等
疼不了愛我的人 片刻柔情他騙不了人
我不是無情的人 卻將你傷的最深
我不忍 我不能
別再認真忘了我的人
離不開我愛的人 我知道愛需要緣份
放不下愛我的人 因為了解他多麼認真
為什麼最真的心 碰不到最好的人
我不問 我不能
擁在懷中直到它變冷
愛我的人對我癡心不悔
我卻為我愛的人甘心一生傷悲
在乎的人始終不對
誰對誰不必虛偽
愛我的人為我付出一切
我卻為我愛的人流淚狂亂心碎
愛與被愛同樣受罪
為什麼不懂拒絕癡情的包圍
好久以前,與朋友去唱歌必點的經典老歌
每次唱,每次的心境都不同,每次每次都好像長大了一點
第一次唱 只因為它旋律優美,心中憧憬愛情
第二次唱 好像有點微酸,好像有溫熱的液體在眼框中打轉
第三次唱 似乎了解那溫熱的液體是甚麼,只是這次我讓它宣洩而出
之後,再也不敢點這首歌,怕的是,再次碰觸那脆弱的靈魂
愛情,令人嚮往
同時,也令人害怕
尤其在兩難之間,失落與失去之間
俗世間,紅塵裡
多少淒美愛情,柔情刻骨
被愛,是幸福
愛人,也是幸福
但是,當只能選擇其一之時
到底要選擇愛你所愛的人呢?
還是選擇愛你的人呢?
是追求,還是習慣?
幸福.........

是愛?
還是被愛?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肩上有蜻蜓
還剩下什麼
詞曲:海泉 女聲:蘇慧倫 男聲:羽泉
一落葉 在風裡搖 看自己 如此渺小
渴望得到 如今你啊 溫暖擁抱
想你 每分每秒 夢醒了 無依無靠
如今我盼 忘了你呀 的好
還剩下些什麼 只剩下兩滴冰凍的淚水
一滴化斗酒 添一分自醉
一滴沉落於 歲月的潮水
還留下些什麼 只留下兩顆冰凍的眼淚
一顆化頑石 拒絕傷悲
一顆化絕情 靜候輪迴
任往事呼嘯 憑記憶纏
繞緣分已盡 說走就走 沒有徵兆
任寂寞煎熬 憑思念灼燒
天要下雨 誰也不能 阻撓
在聽到這首歌之前,
已經對其歌詞的意境與其優美的旋律深深著迷,
只是當時只依稀的記得幾句歌詞與其旋律,
遍尋不著這首歌的歌名與出處,之後漸漸淡忘.....
直到有天,在工作的場所看見了歌詞,勾起了回憶,
順著殘留下來的副歌找到了這樣的一個MV
初播放與觀看時,
心靈的意境慢慢的被帶入了這樣感傷又美麗的世界中。
片中那至死不渝的愛情、為所愛的人的無悔付出、
那真愛的代價,都將人們牽入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中。
故事,很平凡,看完整個MV便能了解全盤。
只是看完之後,
那旋律與情節縈繞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多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
還剩下些什麼 只剩下兩滴冰凍的淚水
一滴化斗酒 添一分自醉
一滴沉落於 歲月的潮水
還留下些什麼 只留下兩顆冰凍的眼淚
一顆化頑石 拒絕傷悲
一顆化絕情 靜候輪迴
絕望與絕情的最佳寫照,
但這絕望是這麼的扣人心弦,
這絕情是多麼無奈。
現實中,有多少這樣的愛情?
此刻,我只想駐足於這一刻,
融入這樣的意境中,
從開頭幾行細膩的白字到落葉在湖上點起了漣漪,
從夢醒到嘆命運的無奈,
最後掙扎的面對著無情的選擇。
如果是你,你會做這樣的決定嗎?
如果是妳,還會記得曾經有過的美好嗎?
上大學,所學何事?
二○○九年二月十二日是達爾文兩百歲誕辰,今年也是他的《物種原始論》出版一百五十週年。在西方,這本書不但是現代演化生物學的開山之作,還因為涉及認識「人性」的基本觀點,而產生了巨大的人文衝擊:果真人的始祖是一種猩猩,我們對「人性」還能有什麼期望呢?難怪達爾文大概是西方科學史家研究得最透徹的一個人物,舉凡家世生平、思想發展、著作、交遊,以及時代背景,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棟。
說起進化論,達爾文我耳熟能詳,當然包括了前一陣子許多關於他的新聞,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不過,我們聽熟了「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人,即使對達爾文的科學成就與影響不感興趣,翻閱他的傳記也會感到耳目一新。原來達爾文在二十七歲之前,並無志向。他家境好,父親雖是醫師,真正的賺錢本領卻是投資與放貸。達爾文遵父命入愛丁堡大學習醫,卻因為知道自己會繼承豐厚的遺產,無意在學業上下苦功。混了兩年後,父親怕他沒出息,送他到劍橋大學念神學,好將來當英國國教的牧師。三年後,他通過考試畢業,但成績並不出眾。那時他已二十二歲了。
那個時代,制度也許封建,且背景強大不可破,讓我想到,達爾文他真的快樂嗎?
達爾文晚年,在為子女寫的自傳中,回顧自己接受的學校教育,完全沒有好話:
劍橋那三年,我在課業上花的時間完全浪費了,與在愛丁堡大學、中學的情況完全一樣。
其實,這不只是達爾文一個人的看法;到了現在,這句話仍能引起不少人共鳴。然而,達爾文對於大學裏的正式課業失望,並不表示他上大學的那五年全白費了。
例如達爾文在大學裏參加了學術性社團;他第一篇生物研究報告,就是在愛丁堡大學的學生社團中宣讀的。他還在愛丁堡花錢學會了剝製鳥類標本的技術。
到了劍橋,達爾文結識了植物學教授韓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一七九六~一八六一)。韓斯洛學識廣博,地質學、田野生物學都有造詣;每星期五晚上邀請教師與學生到家裏分享見聞,達爾文是常客。而植物學與他的學位考試毫無關係。
達爾文畢業後,透過韓斯洛的推薦,隨著英國海軍小獵犬號到南美洲測量海岸,歷時近五年(一八三一~一八三六),繞地球一周。他一路蒐集的生物標本,以及地質學觀察,由韓斯洛安排發表,為他贏得了英倫科學界的尊敬。達爾文因而確定了一生的志向:研究「自然史」的核心問題,即生物演化。父親這才放心,不再擔心他沒出息了。
大學的功能
上大學是對人生的重大投資。統計資料也顯示:學歷愈高,收入愈高。可惜這條思路往往引導我們把焦點放在大學的少數學程上,以及那些學程與某些職業的直接關聯,如科學家、工程師、律師、教師等。這是小看了大學。
台灣人對大學的觀點其實不就與當時達爾文所處的時代一樣? 改變的不過就是"學程"與"科目"的不同罷了。
事實上,只有少數人畢業後依賴上課時筆記下來的知識謀生;大部分人的謀生本領都必須到職場現學現賣。大學提供的是機會,有各種課程讓人磨練學習能力、建立信心;有各色人等,磨練社交能力、建立人脈。
對一個有出過社會的人來說,再回到大學,這些話真的是說到了心坎裡。
達爾文充分利用了「上大學」得到的機會。他對在劍橋的日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年那股蒐集甲蟲的狂熱。他挑出三十四隻甲蟲與一隻蛾寄給倫敦一位昆蟲學家。那位專家將其中幾種登錄在《不列顛昆蟲圖錄》中,註明「由達爾文君採集」。想起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科學書裏,心中的興奮之情,他終於承認:
劍橋那三年,是我一生最愉快的日子。那時我身體好,總是生氣蓬勃。
願人人都有那麼美好的大學回憶。
也許,達爾文在大學的日子裡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快樂,從"劍橋那三年,是我一生最愉快的日子。那時我身體好,總是生氣蓬勃。 "這段裡面可以看出,他所背負的家族壓力不小,從小就被家族的觀點所左右,這樣的人生,又怎麼會快樂。
再者,"終於承認"這句話用詞雖然簡單,但卻可以看出其中的心酸,試想"終於" 這樣的一個字眼,用在了連國中生都知道的生物進化論偉人身上,是多麼的...........恩....感慨吧。 我難以找到更好的詞。
本文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藍色為我的感想
本文轉自於:
http://n.yam.com/view/mkmnews.php/665205